最近,在网络上有一段很火的小视频,名为无法沟通的父母,讲的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孩子与父母沟通时出现词不达意、沟通不畅、无效沟通的现象。视频引起了众多学生的共鸣,大家纷纷表示,这不就是我那不讲道理又句句是理的爸妈吗?而看到视频的父母却表示,我那不是为你好吗?再说,我哪有那么不讲理。在以爱之名的关怀中,父母和子女好像都没有错,却都受到了伤害。暑假是与孩子相处最久的时光,也是亲子矛盾频发的时间,眼看暑期已过三分之二,你们假期中的亲子沟通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呢?不妨尝试通过学习沟通技巧,来促进和孩子的有效交流吧。
一、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作为父母,总认为自己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米还多。于是,希望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少走一些弯路,少吃一些自己吃过的亏,及时为他们指引前行的路。但是不亲身经历很难感同身受,人生的道路必须是自己走出来的,谁也替代不了,只有自己体验到了烫手,下次遇到热水才会更小心。所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绝不是绑住孩子的牢笼,而是给予孩子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让他去尝试、去奔跑、去成长、去武装自己、强大自己。当父母能够与孩子换位思考时,就能发现,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厉害,也比我们想象中更能体会父母的不易。我们与孩子从来都是双向奔赴的爱,绝不是单方面的控制。
二、学会倾听理解,表达感受
学会倾听,不是单纯的听,而是有回应的听,有交流的听。很多时候,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正如在那些小视频上看到的一样,孩子表达了他的需求,父母也听到了,然后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孩子的意思,进而提出建议。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单纯的倾听加上自己的理解已经让沟通的本意发生了变化,那孩子自然会觉得我的爸妈为什么不讲道理呢?我们不是不讲道理,只是讲的是我们以为的真理。所以,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需要真诚表达自己听到的内容加上自己理解后的意思,然后与孩子双向沟通,询问是否孩子本意如此,还是有其他的含义。如此,孩子会觉得父母是理解自己的或愿意倾听自己的。即使两代人经历不同,理解不同,但是依然可以继续友好地沟通交流。
三、做好情绪管理,不陷入“踢猫效应”
情绪是会相互影响的,孩子的情绪会影响父母,我们看到孩子哭泣,也会觉得伤心,看到孩子生气,也会跟他一起愤怒。同样,我们的情绪也会影响孩子。不要把在外面的情绪带回家里,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呢?所以,倒不如允许情绪的释放,尝试通过放松、宣泄等方式缓解情绪,例如听音乐、唱歌、大喊等。当你尝试这些方式时,可以带上孩子一起,或者真诚地告诉孩子自己正处于某种情绪的困扰中,需要发泄一会儿,又或者直接带上孩子一起做娱乐性的项目,让孩子和自己一起释放不良的情绪。当我们不再压抑情绪的时候,自然就不会觉得自己的情绪没法发泄而感到委屈,从而迁怒于在家休假的孩子了。
四、以身作则,平等交流
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会经历由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大学阶段,孩子的心理自我意识已经接近成熟,他们已经认可自己是成年人,认为成年人需要的是公平,而不是约束。有些家长,在家里喜欢用否定的方式教育孩子。即当孩子做一件事情,说一句话时,会下意识地批评或者反驳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自己是无能的,自信心备受打击。也有部分家长,不管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出现任何情况,即使是自己有错也不愿意承认,反而会教育孩子说那我还不是为了你好才这样吗?我们的爱没有错,错的是爱孩子的方式,请与孩子平等的相处吧。
五、学习沟通技巧,与孩子一起成长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曾提出一种沟通模式叫非暴力沟通,如果我们能够学以致用,可以帮助我们和谐友好的交流。这种模式讲究在沟通的过程中要了解事实、表达感受,说出需求,提出请求。
例如,你看到孩子回房间后反锁门,你想要询问或者和孩子沟通一下他反锁房间门的原因。首先,认真观察,了解事实。孩子反锁门是经常还是偶尔,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其次,表达感受。作为父母,我们看到这种现象是很困惑的或者担忧的。然后,说出需求,我希望我是知道孩子反锁房门的含义,即使不会干预,但是我希望孩子知道不管遇到了什么事情,我是他的后盾绝非拖累。最后,提出请求。询问孩子是否愿意跟我们真诚而平等地沟通他的想法。
暑假绝不是亲子battle的时间,而应该是亲子欢乐时光,真诚地与孩子交流,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亲子活动,让自己,也让孩子愉快度过暑假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