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总学时:32学时
适用对象:全校各专业大一高职学生
一、课程性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结合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工程而开设的一门集理论知识教学、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宣传教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必修课程。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主体体验式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实训模块,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耐挫性,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目的,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的能力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我认知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和团体活动,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能够运用标准正确衡量自己,能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特征、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肯定自己的价值,学会悦纳自己,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同时,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形态,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参考。
2.环境适应能力
了解自己进入新环境后的困惑,了解心理有困惑时可以寻求帮助的资源和途径;认识人际交往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分享和了解别人的困惑,学习使用倾听和共情两个最基本的技巧;要能够准确表述个人想法或意愿,并能以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增强同学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达到能够适应大学生活的目的。
3.心理调适能力
了解常见心理障碍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学会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掌握简单的自我心理调适技巧,能够宣泄自己的困惑,及时调节情绪;能够辨证看待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学会写心理日记。
4.应对挫折能力
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榜样激励和挫折教育情境的训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不足,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自信心,在积极心态下创造性地生活。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面向全体学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整体目标为核心,结合学校一年级自身特点和大一学生普遍存在的诸如学校适应问题、自我认识问题、人际关系处理问题、异性交往问题等设计菜单式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充分体现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二)精选教学内容
根据能力要求与教学内容编写讲义与活动方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真实反映社会、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使其不仅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还能够让学生对社会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同时,尽可能设计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三)倡导体验分享
本课程倡导体验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在同伴之间相互反馈和分享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四)开发课程资源
教师应将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要通过合理利用音像、电视、报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发展水平、贴近时代的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教学途径。
(五)注重教学过程
1.丰富学生经验
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手段,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帮助学生增进积极的自我认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和提高。
2.引导学生自助、助人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和生活,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分享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及时鼓励学生相互间的支持和互助行为。
3.注重团体动力
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利用团体动力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利用团体气氛调动学生相互的分享和反馈;利用团体支持使活动效果得到加强。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一) 基本知识
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二)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1.理论知识
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学习运用标准正确衡量自己。能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特长等。
2.心理测量
通过心理测量协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类型;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特质与自己兴趣、职业选择之间存在的关联;帮助学生定位,为正确认识自我奠定基础。
3.团体活动
引导学生掌握“认识自我”的自查方法,查找自身缺点与不足。通过“自画像”、“20个我是谁”、“别人眼中的我” 等团体训练从别人的反馈中,使自知的“我”和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三)培养学生环境适应能力
1.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通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开展的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活动,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生活环境。
2.团体活动
通过 “爱在指间”、“ 性格魅力测试站”等项目训练帮助学生增强团队意识,通过“情绪脸谱”、“学会倾听、体验共情”等项目训练,使学生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逐步改善自身不足,增强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及社会生活。
3.心理咨询
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有困惑的学生答疑解惑,协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改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正确面对人生。
(四)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1.理论知识
了解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学会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调控情绪,掌握简单的自我心理调适技巧,增强学生自我调节和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写心理日记。
2.团体活动
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案例教学,通过“我演你猜”、“ 人生AB剧”、“疯狂气球”等心理小品及短剧演练,使学生学会通过情绪宣泄,释放心中的郁闷,从而缓解各种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以求得心理的平衡和健康,达到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养的目的。
(五)培养学生应对挫折能力
1.理论知识
分析和借鉴当代大学生常见的挫折反应类型,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和典型人物引导和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与自尊,培养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和竞争意识。
2.团体活动
开展“能量传输”、“换个角度看图案”、“归因练习”等团体活动,使学生体验参加不同项目训练及运动时的心理感受,学会在历经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控制自己紧张、恐惧自卑等情绪,正确认识挫折、增强抵抗挫折能力,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体会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从而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
(六)增强学生团体协作能力
1.理论知识
分析当代背景下团体协作能力在工作中的重要性,通过经典案例给学生以触动,由此引导和激励,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让学生学会在团体中准确地自我定位,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
2.团体活动
开展“两人三脚”、“同起同坐”、“ 盲人方阵”、“极速60秒”等以团体协作为主题的此类型活动,使学生体验参加不同项目训练及运动时的心理感受,引导学生在团体合作的过程中体验自己所处的角色和位置,学会调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让自己满意的位置,提高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领导能力和在团体中的魄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一览表
|
课程单元 |
课程单元名称 |
课时 |
活动内容 |
课时分配 |
授课地点 |
1 |
单元1 |
心理健康概述 |
2 |
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课堂要求(交待去哪里上课,穿衣便于活动);结合心理学研究对象框架介绍心理健康标准(体验活动:身体写字,集体作画等) |
2 |
多媒体教室 |
2 |
单元2 |
成长路上,有你有我(团队建设) |
4 |
一、分组,热身活动:滚雪球(先选第一个人,再说规则) 二、选队长、起队名、画队徽、想队呼、创队歌、制定规则(如保密、积极参与、不评价等) |
2 |
团训室 |
3 |
一、热身:你捏我猜 二、风采展示 三、极速60秒 四、分享交流、教师总结 |
2 |
团训室 |
4 |
单元3 |
认识自我,适应生活(自我探索) |
8 |
一、热身:大风吹,小风吹 二、主题:20个我 三、国王与天使 |
2 |
团训室 |
5 |
一、热身:大组青蛙跳水、小组节奏词语接龙 二、主题:自我投射表 |
2 |
团训室 |
6 |
一、热身:口香糖 二、主题:PDP性格测试 三、别人眼中的我(五个词) |
2 |
团训室 |
7 |
一、热身:找零钱,梅花开 二、主题:价值观澄清——沉船救助“泰坦尼克号” 三、解开千千结 |
2 |
团训室 |
8 |
单元4 |
自我调控,管理情绪(认识情绪) |
6 |
一、热身:进化论 二、识别情绪——我演你猜; 体察情绪——出谋划策(头脑风暴) |
2 |
团训室 |
9 |
一、热身:可怜的小猫 二、设置情境——问题导入——揭示ABC理论——讨论生活常见事件(人际、自我认识、困难挫折)及其中的扭曲概念(过分概括化、绝对化要求、糟糕至极)——扭转扭曲认知 |
2 |
团训室 |
10 |
一、热身:击鼓传花,男蛙跳,女高抬腿 二、情商测试 三、快乐清单 |
2 |
团训室 |
11 |
单元5 |
真诚待人,学会交往(人际关系) |
4 |
一、热身:爱在指间 二、性格魅力测试站 三、同起同坐(或女皇座椅) |
2 |
团训室 |
12 |
一、热身:疾风劲草(或不倒翁) 二、盲人方阵(或猜猜我是谁) 三、穿越呼啦圈 |
2 |
团训室 |
13 |
单元6 |
自尊自重,享受真爱(爱情) |
2 |
一、热身:“你喜欢我吗” 二、爱情招募令 三、爱情观大拍卖 四、爱的表达 |
2 |
团训室 |
14 |
单元7 |
笑对挫折,永不言败(挫折) |
2 |
一、不倒森林 二、能量传递 三、归因练习 |
2 |
团训室 |
15 |
单元8 |
探寻方向,成就自我 |
2 |
一、两人三足 二、职业倾向测试或(“我是就业分析师”) 三、写给20年后的自己一封信(未来的一天、一月、一年) |
2 |
团训室 |
16 |
单元9 |
我们一起走过(结束课程) |
2 |
一、看我走过来 二、听我对你说 三、写出心里话 |
2 |
团训室 |
17 |
单元10 |
期末考查 |
2 |
|
2 |
多媒体教室 |
五、课程的考核方式及要求
1.本课程为考查课,总成绩=平时考核*60%+期末考查*40%。
2.期末考查视情况而定,可以是一份个人成长报告,可以是一封信,可以是读书报告等。
3.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作业(体验日记,小组报告)、参与活动情况。
六、课程教学评价
本课程需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评价。其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比较与区分等。本课程评价具有预防与鉴别功能,即:通过评价了解课程实施的情况,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了解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为课程下一步的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并为个别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本课程评价具有强化与教育功能,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利用评价对学生的进步进行鼓励,对于辅导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不同教学模块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教师观察记录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写出记录,作为评价的材料。
2.作品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学习体会、个案分析、心理日记等),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评定,通过学生的作业对其心理素质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进而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3.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特别让学生评价自己是否感觉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后,自己的人际关系、学习情况、情绪调控能力等方面有提高或改善。
4.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心理测量
使用心理测验了解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的心理素质的变化情况,通过心理测试(后测)与实施前的诊断性评价(前测)相对照,考察在前后测之间学生心理素质变化的差异显著性,进而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评定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效果。
七、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朱若菊、米兰、李青青.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8.8
参考书:
[1]杨昭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6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3]汪元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8
[4]郭桂萍,曹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5]孟娟、周华忠.自助与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