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一:关爱心灵篇】
推荐影片1:《心灵捕手》
影片简介:一个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在他系上的公布栏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困难的题目,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解开答案,可是却无人能解。结果一个年轻的清洁工威尔在下课打扫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的解开这个难题。威尔聪明绝顶却叛逆不羁,甚至到处打架滋事,并被少年法庭宣判送进少年观护所。数学教授有心提拨这个性不羁自我的天才,要他定期研究数学和接受心理辅导。数学难题难不倒他,但却对于心理辅导,威尔却特别抗拒,直至遇到一位事业不太成功的心理辅导专家桑恩教授。在桑恩的努力下,两人由最初的对峙转化成互相启发的友谊,从而使威尔打开心扉,走出了孤独的阴影,实现自我。
推荐理由:展现了心灵咨询的相关场景,带观众走进心理咨询。
影片赏析:
影片讲述了Will在遇到Sean后,从对自我的探索、对亲密关系和人生选择的犹疑中走出来,获得心灵成长的过程。影片中的Sean不仅是Will的心灵捕手,也让影片外的无数人得到了启蒙和治愈。虽然电影中有很多戏剧化的渲染,真正的咨询工作会更“无聊”更无波澜,但看似平静的湖面之下其实暗流涌动。抛开电影的戏剧化色彩,从这部影片中我们来一窥心理咨询中的二三事。
01.谁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同样的,心理咨询也无法对一个不愿接受咨询的人起作用。
事实上,遇到Sean之前,Will辗转了很多咨询师,但最终都没有“配对成功”,因为Will根本不信任那些咨询师,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把他们一个个都惹怒,而那些咨询师也如他所愿拒绝了他。
一开始,Will也不信任Sean,他以小聪明和惯用伎俩来激怒Sean试图让他放弃,但是Sean在被惹怒后并没有如前几位咨询师那样拒绝他,而是选择对Will袒露自己的感受,并重新邀请Will进入咨询。下面这一番话就是Sean在这个时候跟Will说的,这一番话让Will卸下了防御的盔甲,至少不再抵抗与Sean进行咨询。
02.心理咨询不能改变来访者遇到的现实困境,但能改变来访者看待现实的视角。
影片中,Will对家境优渥的哈佛女孩Skylar有好感,却不敢进一步发展,他说“现在她很完美,我不想破坏。”心理咨询不能改变Will的生长背景、家庭环境和学历背景,让他“看起来”和Skylar更相称,但能改变Will看待现实的视角。
Will认为对方太完美了,所以不敢破坏不敢靠近,他的退缩和不安来自于他对自己的不自信,是他害怕自己不够完美被对方看到。“你并不完美。”Sean一阵见血地说。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安和焦虑都来自于对自己完美的执着,但是生活中我们很少听到有人(包括我们自己)跟我们说这句话,来提醒我们不完美并不可怕。Sean讲了他太太被自己的屁吵醒的故事,他仍然怀念太太的这些不完美的小习惯,他解释说,“不完美才是好东西,不完美可以选择谁进入我们的世界,你和你认识的女生都不完美,问题关键是,你们是否完美地合适。”
这次对话给了Will追求爱情的勇气。其实,所谓的现实“困境”很多时候是我们看待现实的视角赋予的,只要改变了看待现实的视角,那些困境也就不存在了。
03.来访者不会始终在心理咨询中体验到积极情绪,很多时候会体验到痛苦。
咨询室中的所有情绪对于咨询工作都是有意义的,咨询师会和来访者讨论这些情绪。
影片中,Will在咨询时有过激烈情绪和言辞,也有过咨询的不欢而散。这个时候恰恰是改变的契机,当Will再次回到咨询室,Sean依然稳定地、一如既往地接纳和聆听他。在Sean面前,Will可以是不完美的,可以是脆弱的,可以让他失望,可以被原谅。这种体验可以帮助Will去纠正他在过去生活中被抛弃的体验,从而建立一种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04.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是来访者自己的力量。
影片最后,Sean和Will讨论了他曾经的受虐经历,Sean对Will一遍又一遍地说:“这不是你的错。”Will一开始平静,接着惊讶,然后局促不安,继而因为被戳中而愤怒,直到最后他扑在Sean的身上痛哭。在这次拥抱和痛哭中,Will真正与自己的过去和解,认识和接纳了自己。他的转变从这之后真正发生了。
心理咨询成功的关键是来访者内在成长的动力和投入咨询的程度,只有当来访者在咨询中有所领会和体悟,并将咨询中的体验带入到实际生活中,咨询才能真正起作用。
05. 咨询师和来访者并非“朋友关系”。
影片中,Sean与Will之间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这一点和朋友关系类似,但是除此之外,Sean对于Will的意义与他的死党对于他的意义有很大不同。Sean的目标是帮助Will去理解自己以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帮助他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最终与自己和解、获得个人成长。Sean要遵循咨询的伦理设置,比如要严格保护来访者的隐私;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仅限于咨询中,不应有其他牵扯。所以,当咨询关系结束,咨询师应该是“轻轻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
Sean对于Will而言,如师亦如友,他们的关系比朋友要深,却比朋友淡。比朋友关系深,是因为在咨询室中会发生“拷问人心”的对话,而这样的对话很难想象会发生在朋友之间。比朋友关系淡,是因为咨询师不会介入来访者的个人生活,咨询之外,两人不会有现实的交集。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低谷,考试失败、工作失利、失恋、失业、亲人去世,在这些低谷的时刻,我们可能会和朋友倾诉。比如,因为工作失利向朋友倾诉,朋友会给我们安慰和支持,说“工作都是浮云”,“你是最棒的”,等等。咨询师说的话,经常与朋友说的话很不一样。咨询师会与来访者讨论:工作失利的原因是什么?工作失利对于你意味着什么?工作失利对你造成了哪些影响?你在工作失利后的感受和想法?哪些想法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如何调整负性情绪?有哪些解决办法?如何避免未来出现类似的事情?
咨询的目的是让来访者探索自己的感受、想法,找到自己的力量,整装重行。影片的最后,Will给Sean留下了一封信,开着他的车驶向远方。我们不能知道他会驶向哪里,但可以确信的是,他已经找到了他的方向。
推荐影片2:短片《动物行为》
推荐理由:心理咨询会上的所有动物其实都在表达自己的本性,但当这些动物坐在一起“人模人样”开起心理咨询会时,大家开始视自己的本性为心理问题并吐糟别的动物的习性。最后大家都承认自己的本性为问题需要压制,可抹掉自己动物独特个体的结果是螳螂和猩猩讽刺的勾搭到了一起造成极大反差。
影片简介:某心理诊所内,正在针对不同的病人举行一周一次的互助会。会议由狗医生伦拉德主持,他所面对的分别为对巧克力有偏执喜好的胖猪猪托德、拥有一千个孩子并且会在欢愉时刻杀掉伴侣的螳螂谢丽尔、曾经有过童年阴影的小鸟杰弗里、洁癖强迫症的猫小姐、患有分离性焦虑的吸血水蛭罗琳。会议起初一切 顺利,伦拉德为每个病患排解心中的焦虑烦闷。谁知在中途,易怒暴力的大猩猩维克多加入进来。不同的病患症状让维克多大开眼界,而他一再压抑的怒火也终于要到了爆发的时刻了。
【单元二:完善自我篇】
推荐影片1:《幸存者》
影片简介:这是一个5分钟的心理短片《幸存者》,感觉特别治愈。短片的制作人是动画师汉娜·格蕾丝,她曾经有过一段黑暗的时光,饱受焦虑和抑郁的困扰。但她没有自我放弃,后来终于走出了心灵困境。于是她制作了这部短片叙述自己那段孤独绝望的成长历程,希望能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让更多同样面对质疑和否定的人,能以积极的方式振作起来。
推荐理由:如同主人公一样,我们大多数人,也曾受到伤害、攻击、打压、不被认可……怎么办?唯有与自己和解,才是通往心灵成长的大道。
影片简介:
短片以梦的形式开始。主人公是个刚成年的18岁女孩,却没有青春期的热情和活力。表情一脸丧气,看起来很失落不自信。这一天是她的生日,她第一反应却觉得:你在浪费着时间。寂静的深夜里,她打开社交媒体,刷着一张张图片。看到别人玩得很开心,眼泪不禁然的就流了下来。回响在她脑海中的始终是令她消沉抑郁的字眼:“你挺无趣的”,“她比你好看”,“没人在意的”、“不要抱希望”……
这些话像庞然巨兽,无情的撕裂女孩脆弱的心。外界的冷言恶语,犹如幽灵般,时刻紧随,不断折磨着她。
故事的转变,是她看到一张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小时候的自己满脸笑意,和现在愁眉苦脸的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当她感慨:过去的自己痴迷画画,是那么无忧无虑。忽然间,她发现自己跑到在另外的时空,和过去的自己(小女孩)相遇了。她看到,那个小女孩本来很开心的在画画。但是一句“你没有天赋”穿心而过,神情开始变得暗淡。还有她给朋友展示自己的画,朋友说她真傻。被欺负……(这个时候手已经戴上了拷链)她自己在荡秋千,同学讨论说她丑。(这个时候手脚都戴上了拷链)一句句冷言冷语,如同一条条捆绑人的镣铐,紧紧的束缚着她。
自此,小女孩开始变得束手束脚,一点点失去了原本的热情和张扬。她越来越害怕跟人相处,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
孤独,且敏感。慢慢的,被否定和质疑多了,女孩也开始自我怀疑,自我暗示:你是个失败者,不要再努力了。你是个怪胎,没人喜欢你,你总是一个人。他们不想跟你在一起,没用的家伙,性格孤僻。……
沉重的心理暗示让女孩感觉窒息,自我否定和低自我价值感占据了她的心,令她饱受抑郁和焦虑的苦恼。
最终女孩看见自己被满身的枷锁拖进黑暗,一蹶不振。绝望无助包围着她。这个时候,一句“没人爱你”再次穿心而过,她的眼泪再也绷不住了,夺眶而出。
看到这里,不禁让人想到,我们每个心中也都有一个内在的小孩。这个内在的小孩,经常为为我们承担情绪垃圾。我们以为,只要不被人知,只要在白天里制造更多的快乐,就可以隐藏这些累累伤痕。但是往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它会出来寻找安慰,甚至痛哭流涕……
你有多久,没有倾听自己?
接着短片的进入高潮部分。已然崩溃跪倒在地的女孩,双手紧紧抱住了小时候那个无助的自己说:你是重要的。孤独的感受最是伤人。
她一边痛哭,一边抱着内在的自己,似乎是想拼尽全力,去温暖另外一个她,给她强大的力量支持。看到这里,我心里头终于舒了口气。
小女孩经历的崩溃无助给人太多压抑的共鸣了,这何尝不是生活中,大多数人遇到的情况呢?小时候我们天真无邪,对未来有着天马行空的梦想。喜欢画画唱歌,想当宇航员或者超人,却迎来的是冷冰冰的否定。当听到的嘲笑和打击多了,有多少已经是不敢提到成功和梦想,变得不自信呢?不过,如同短片中的女孩一样。懂得觉察内在,与内在的小孩对话,就是走向治愈的第一步!你有多久没有关注到内在的小孩正在经历些什么?没有倾听自己?当潜意识,用梦的形式告诉你:内在的小孩都经历了什么事情。很可能就是心里发出的一个警报,提醒你:你都快承受不了这一切啦,快被负面情绪压垮了!要赶快行动做应对措施!这个时候,你可以尝试和内在的小孩对话,带他们走出心灵的黑洞,感受外面的阳光。觉察内在的自己,不是揭开心里的伤疤,陷入羞愧指责、抑郁哀怨的情绪。而是正视内在创伤,问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拥抱”。学会滋养自己,找到潜能,活出独具魅力的自己!一个拥抱,她完成了与自己的和解。故事发展到这里,天亮了。女孩醒来发现是一个梦。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说过:这个世上没有偶然,只有必然,梦境也是一样的。这个梦,其实就是女孩与内在的小孩己有了一份接触。
她在一个拥抱中,终于完成了与自己的和解。对生活她有了新的勇气和热忱,才会看着外刺眼的阳光,告诉自己:“你做得到。”从“你不行的”到“你做得到”。这种正面信念的转换,让人完全相信她可以创造自己的未来。
如同这部短片的导演汉娜说的:你一无是处那是因为你在这样暗示自己。你越关注那些把你说成一文不值的错误观点,就会越相信相信这就是事实。而一旦你开始肯定自己的重要性,周围的人也会开始支持你。自我肯定,有一种向上向好的力量。心理学上有研究称:懂得自我肯定的人,能更加客观、公正地处理威胁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的信息,促进个人成长。挣脱束缚的关键,在自己。
别丧了,其实你可以做到很棒。在这个冷暖自知的世界,我们避免不了受伤。如同主人公一样,我们大多数人,也曾受到伤害、攻击、打压、不被认可……怎么办?唯有与自己和解,才是通往心灵成长的大道。如果你不懂得拥抱自己,别人的每一句恶言相向,都会变成禁锢你的枷锁。而当你懂得肯定自己,你会发现意念可以打破这些枷锁,你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别丧了,其实你可以做到很棒!还有啊,世界和我都爱你。
【单元三:掌控情绪篇】
推荐影片1:短片《什么是情绪?小猫头鹰的情绪故事》
影片简介:情绪这只小妖精,从来都不是一只顺从的羔羊。由于个人经历的不同,有些人善于伪装情绪,变成了披着羊皮的灰狼。比如,笑着笑着竟然哭起来,愤怒的外表下满满都是忧伤;不为人近的铠甲里充满的是恐惧;明明很喜欢你,却把你推得远远的。我们的情绪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我们内心的需要,告诉我们内心的渴望,并促进我们采取行动。当我们开始回过身关注内心真实的声音、并正视它的时候,我们才能活出更真实更自在的自己。
推荐理由:什么是情绪?这次让小猫头鹰带你走进情绪不为人知的秘密。
推荐影片2:短片《为何我们都需要情绪急救?》
推荐理由:头疼感冒,我们会看医生。可是,经历愧疚、失落、孤独时,为什么我们基本都是独自疗伤?心理学家用幽默的方式阐释情绪保健的重要性,倡导人们改变对待失败的方式。
【单元四:和谐交往篇】
推荐影片1:《囧妈》
影片简介:小老板伊万缠身于商业纠纷,却意外同母亲坐上了开往俄罗斯的火车。在旅途中,他和母亲发生激烈冲突,同时还要和竞争对手斗智斗勇。为了最终抵达莫斯科,他不得不和母亲共同克服难关,并面对家庭生活中一直所逃避的问题。
推荐理由:《奇葩说》最近一期的辩题“父母观念过时还固执己见,我该闭嘴还是battle(掰扯)”会辩得火花四溅。如何走出亲子间相爱相杀的困局?电影《囧妈》给出了完成和解的正确路径。
影片赏析:
爱是接纳和尊重
“你有多久没有抱抱你妈了?”这句话影片是开头徐伊万和妻子张璐吵架的时候,张璐对伊万说的一句话。今天让我们用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这部新年好电影。
父母的要求不高,只是陪伴而已。
伊万的妈妈想去莫斯科的歌剧院参加合唱团的演出,她很希望伊万能够陪她一起去实现这个愿望,但是伊万对妈妈的诉求视而不见,甚至恶语相向,而自己一心想着工作,想第一时间拿护照坐飞机美国。
这其实也反映了现在的社会现状,父母年迈在家,多么希望孩子能够多一点时间陪伴自己,然而很多人却以工作为理由将父母冷落在一边。甚至在父母身边的时候还总是手捧手机打游戏或者忙于各种社交。
根据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老年人的发展任务是避免失望感、获得完善感,步入老年的父母是孤独的,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他们渴望孩子的陪伴,也向往亲子的互动和一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因为护照和手机的原因,伊万不得不和妈妈一起在火车上度过六天六夜。于是,这对母子在火车上开启了一次特别的旅行。一开始,两个人天天吵,因为一点吃不吃小番茄而吵,因为喝不喝水吵,因为上不上厕所而吵,因为生不生孩子而吵......
伊万受不了妈妈总是管这管那,为他设定好一切,他觉得这样失去了自由和掌控感,他对妈妈这么说:“在你心里面住了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钟排水,你全部都设定好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并不是那个你想象中的儿子。”
这个妈妈其实是中国传统妈妈的一个缩影,甚至是中国父母的一个缩影,父母总是以爱为名去给孩子设计好人生道路,去要求孩子成为自己想象中的样子。
就像伊万在影片最后给妻子张璐发的短信里说的,“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争吵,而出发点是对彼此的爱。只不过这份爱是希望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父母没有想过,这样的孩子真的是健康的、快乐的吗?他活出了他自己想要的样子还是你想要的样子?在你的“爱的束缚”之下,他是变得麻木失去自我,还是长期压抑自己痛苦不堪?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束缚,爱是接纳和尊重。
保护孩子是母亲的本能。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保护孩子是母亲的天性,当困难来临的时候,母亲总是用自己伟大的身躯,挡在自己的孩子面前。
就在伊万和母亲在火车上的矛盾激化到顶峰之后,妈妈一气之下自己下了火车,伊万奋力寻找母亲,两人经过冷静思考之后,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
两个人在路上遇到了熊,当熊妈妈看到小熊受难而狂奔前来报复的时候,伊万妈妈向熊妈妈挥手试图转移其注意力,一边挥手一边说:“过来我这里吃我,别吃我儿子!别吃我儿子!”眼看着熊妈妈怒吼着不断向其逼近,她却目光坚定地继续挥手,不断地重复那句“别吃我儿子”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我。
每个人都拥有无限潜能,都值得被期待。
影片中的伊万一开始瞧不起妈妈去参加表演,认为妈妈的歌技很烂,唱来唱去就那几首歌,甚至怀疑妈妈口中的莫斯科演出活动是在山寨的公众号上看的。妈妈因此很受伤,觉得自己被孩子看不起。但是在影片最后,伊万陪妈妈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莫斯科歌剧院的时候,看到妈妈在舞台上一展歌喉的时候,儿子泪目了,他的泪水里充满了对蔑视母亲的后悔,以及对母亲才华的赞赏和骄傲。而那位为孩子操心了大半辈子的妈妈,也终究实现了这个心愿,在舞台上的聚光灯下,像天使张开丰满的羽翼一样尽情地歌唱,绽放出耀人的光彩。
最后,在表演结束后,伊万拥抱了自己的妈妈。他与自己的妈妈和解了,妈妈明白了要尊重孩子,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和掌控自己人生的权利,伊万也感受到妈妈在“管束自己”的背后对自己深沉的爱。
推荐影片2:《完美陌生人》
影片简介:某个月食之夜,男主人洛克和女主人伊娃邀请多年好友——新婚燕尔的卡西莫和比安卡夫妇、貌合神离的莱勒和卡洛塔夫妇和“女友”缺席的佩普共进晚餐并观看月食。本来是一次寻常的中产家庭聚会,可由于女主人伊娃的一个既犀利又缺德的点子让这次聚会顿时变得危机四伏。她要求在座诸位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自己的手机掏出来放在桌子上,然后每收到一条短信和微信,就要公之于众并解释原委。
推荐理由:该片借用手机来影射人类内心深处的“潘多拉魔盒”,真正引发观众思考人际交往的真谛。
影片赏析:
自从人类有了手机,它就成为了人性的黑闸子和显微镜。不知道在亲密关系中,有多少人会(经过对方同意或者偷偷)翻看伴侣的手机?
深谙人性复杂的人都知道,翻看别人的手机几乎等同于翻看别人的日记本和日常行程表,里面隐藏了大量的隐私和秘密。它就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可能就一发不可收拾。
最近上映的电影《完美陌生人》讲述的就是一个打开“人性黑闸子”的故事:四对(其中一对缺席了一个)相识已久的情侣在晚餐聚会上玩起了一个游戏:把手机放在桌面上,公开当晚每个人手机里收到的每一条短信、邮件,每一个电话......
每对情侣之间或大或小的问题和矛盾开始一一暴露,涵盖了我们常见的议题:婚姻的七年之痒问题、中年危机、丁克问题、婚后生活中父母的存在问题、社会对同性恋的接受度问题......
手机里的每个人似乎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这部片几乎集人类隐疾之大成,考验我们直面人性真相的能力:究竟我们敢不敢撕开完美的面具,拿出手机与相爱的人赤诚相见呢?而相爱的人该不该互看手机,而你又怕不怕对方看手机?
01 我们的手机里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在电影《完美陌生人》的一开始,他们聊了一件事情——一个共同好友因为一条短信导致家庭破裂——聊着聊着这件事,开始有人提议玩一个公开手机的游戏。
在游戏开始之前,并非每个人都认同这个游戏,但最后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清白,他们不得不也参与了进来。这七个人里,有人背叛了伴侣,有人因为害怕伤害伴侣而刻意隐瞒一些事实,还有人因为害怕不被人理解而把秘密藏在心里:心理医生艾娃是这个游戏的发起者,她的丈夫罗科是一名整形医生。艾娃最开始就被大家发现她要去做隆乳手术,为她做手术的却不是她的丈夫;而罗科则背着自己的妻子去找别的医生做心理咨询,并且,与妻子严格的教育风格不同——他允许女儿夜不归宿,并给了她一个安全套,让她思考后自己做决定。最后妻子因为丈夫对自己的隐瞒、对女儿的放纵,大发雷霆。
第二对夫妻是卡洛塔和莱勒,一对正在经历中年危机和七年之痒的夫妻。因为和婆婆同住,夫妻关系受到影响,对婆婆不满的卡洛塔背着丈夫偷偷留意养老院的资讯,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被发现,引发了与莱勒的矛盾。随着游戏的深入,大家开始发现表面相敬如宾的他们已经不再有性生活,并且双双出轨:妻子选择在网上和陌生男子暧昧,而丈夫也选择背着妻子悄悄在手机里跟年轻女子调情。最后两人因此当场大吵一架,撕破了脸。
第三对是新婚燕尔的比安卡和科西莫,妻子在游戏上被发现与前男友有联系,丈夫十分生气,最后打电话确认,才发现只是正常朋友之间的交流。但丈夫则被发现确实跟几个女人有染,其中一个还是在场的心理医生艾娃。得知真相的妻子情绪崩溃,一个人躲在了洗手间里,无论丈夫在外面怎么敲门都不开。最后,还没来得及告诉丈夫自己刚怀上孕的她,心灰意冷地走出了洗手间门,把婚戒还给了丈夫。
最后一个没带伴侣来的人是体育老师佩普,因为他的对象是个男人,因为害怕受到歧视,选择隐瞒自己是个同性恋……在暴露了秘密后,他果然因为朋友科西莫无法接受的态度,以及一句脱口而出的歧视语,伤心到想要和他绝交。
在这场游戏开始前,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看似很完美,每段关系也很亲密,但随着一条条信息、一个个电话的出现,他们的面具被慢慢地撕开,变成一个个“完美”的陌生人。
02 真相和幸福,真的不可兼得吗?
很多年前有一部超级热门的美剧《Lie to me(别对我说谎)》,里面的主角莱特曼博士和他的助手拥有通过面部表情和动作辨别谎言的高超本领,侦破一个又一个FBI和警察解决不了的案件。但尽管他们总能在任何时候看穿别人的谎言,甚至识穿亲人隐藏的秘密,却难以在日常生活和亲密关系中过得幸福。莱特曼博士得出的结论是:Truth or happiness,never both(真相和幸福不可兼得)。
《完美陌生人》这部电影似乎也在从侧面拷问每个人:真相与幸福,真的不可兼得吗?对此电影没有给出答案,但却有一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聚会中间他们一起看月食时,出现了这样一句台词:“月食为何迷人?因为‘月之暗面’。”——这几乎是一个绝佳的隐喻:月亮的暗面,恰恰正是人性的暗面。
在我们的观念里,幸福总是跟完美关联在一起。而真相往往都是残缺和不完美的,但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手机暴露了很多人性的阴暗面,但那些让人伤心的背叛之外,也不乏一些温情的和解:整形医生罗科偷偷瞒着艾娃偷偷接受心理治疗,艾娃知道后非常难过于是质问丈夫:“你以前从来不考虑的,为什么现在又想去了?”罗科回答她:“现在改变主意了,也许只是浪费时间,但我什么方法都想试一下,就算以后分手,也可以说我们尽力了”……七年之痒的莱勒夫妇和婆婆同住,妻子和婆婆相处不洽,于是背着丈夫私底下咨询养老院,丈夫认为自己的妈妈辛辛苦苦帮着照顾孩子,妻子竟然有这样的想法,于是非常生气……直到在阳台看月食的时候,妻子向丈夫道歉,丈夫也体谅了妻子和自己挑剔的妈妈同住的心情……
所以我在想,或许他们可以坦诚地和对方沟通,暴露自己的脆弱和无助,和对方一起想办法处理问题——那或许这场闹剧就不会发生。但可惜的是,在电影中除了部分的温情片段之外,大多数的和解来得太迟,以至于揭开秘密的那一刻如此伤人。所有人都在害怕袒露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担心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对方的谅解,最后选择在谎言中越走越远:心理医生艾娃和丈夫的婚姻关系触礁,没有正视夫妻之间的问题,却选择和好朋友出轨来替代;因为婆媳关系跟丈夫变得寡淡甚至连性生活都受到影响的卡洛塔,却从来没有跟丈夫袒露心迹,而丈夫罗勒也选择逃避,在手机里跟陌生年轻女子暧昧......直到在这个游戏开始了以后,他们才不得不面对那些在婚姻和家庭中遇到的障碍和隐蔽的冲突。在这些看似不堪的表象之下,隐藏的恰恰是人类的脆弱和恐惧,以及永远没有沟通和把问题解释清楚的遗憾。
03 手机会不会伤害我们,取决于我们面对真相的能力
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师John Amodeo说:“在一个赞扬所谓完美无暇、确定无疑和掌控一切的虚伪假面,而贬低一切不完美、情感矛盾纠结的人性本真的文化当中,脱离真实的自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敢于发现人类本来的面貌——迎着社会耻辱观逆流而上,告诉自己,我们本来就是有优点也有缺点的。
人性的光明与暗面,伤害与和解,冲突与调和,本来就是亲密关系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诚实会损害关系吗?不会的,谎言才会;
隐瞒问题,关系就会好了吗?不会的,隐瞒意味着问题永远失去了解决的机会。
真正提升安全感的方式,是在相爱的过程中,不断创造任何可以增进彼此情感、拉近彼此关系的事情,是努力接受和理解彼此不同的差异,是允许矛盾产生并耐心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走进彼此的内心,得到一个并不完美,但安全一点的栖息地。而若手机藏的是我们的真实内心,那么最好的关系是:不必共享手机,但不需要害怕彼此互看手机。
电影中的结局耐人寻味:在出门之前,大家难以面对现在的局面,有的崩溃、有的生气、有的决裂、有的觉得恶心。但一出门后,立马穿越回到游戏没有开始的时候,里面心怀秘密的七个人,维持着表面的和平,继续互相隐瞒的生活:有人在网上和陌生男友玩着性游戏,有人继续和小姑娘调情、有人继续掩盖自己的性取向……
不知道是不是编剧给了这无法面对真相的7个人,找了个看似平和的台阶下。面对伴侣的手机,打不打开是一个问题,打开之后如何面对,其实又是另一个问题了。不越界不主动窥探,但当问题暴露出来时不抗拒不回避,主动承担起自己在关系中的责任,似乎是成年人经营亲密关系的健康守则。
当好奇心驱使人类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承受真相和解决矛盾却是需要能力的。毕竟,只有陌生人才是完美的。
【单元五:理解爱情篇】
推荐影片1:《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影片简介:一位知名作家在他4l岁生日那天收到了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信中倾诉了她从13岁起对这位作家至死不渝的爱情,然而这位作家对这个女子一无所知。按陌生女子信中所述,他们也曾有过几次邂逅,但对这位作家来讲,这仅仅是他无数风流韵事中的一桩而已,在他的生活中未曾激起任何涟漪。可这个女子却为这爱情付出了一切。随着他们孩子的夭折,她对生活、对人生、对生命中所有的一切都彻底绝望了。她留下这封信,留下了她的爱情,独自告别这个冰冷残酷的世界。她生前默默无闻地活过,爱过,也将无声无息地死去,不朽的是这催人泪下的爱情。
推荐理由:这世上有三种东西越压抑越强烈:咳嗽,孤独,还有爱。
爱有时候让人变得孤独,变得卑微,变得不由自己,时常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只想让对方留意到你,看见你的存在。然而,卑微到尘埃里的爱,是开不出花朵来的。
影片赏析:
1.“我爱你,与你无关”——爱情观
“爱是一个人的事,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所以,我爱你,这是我一个人的事,与你无关。” 小说里的这一句“我爱你,与你无关”,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尤其是女性。有人说,这是一个美丽而又动人的爱情故事,有人说,这是一个薄情男人和有情女子的悲剧故事;还有人说,关于这个故事,我不能理解。我爱你,与你无关,这是一种怎样的爱情观?爱一个人,究竟应该告诉他,还是就这样一直默默的爱着他?或许,内向胆小的人会选择默默爱着对方,外向奔放的人会选择勇敢的告诉对方。大多不敢表白的原因是害怕对方拒绝我。当然,也有人说不表白,他或她最大的可能就是成为了别人的男朋友或女朋友。
所谓的爱情观,是人们对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爱的终极意义或目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在一起,童话的说法就是王子和公主在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接地气儿的说法就是谈恋爱,结婚,吵架,生子,吵架,相伴至终老。如果用影片的话来说,就是由爱变成爱情,由我爱你,变成我爱你,你也爱我。
影片中女人的爱情观是什么?爱他至上,从13岁爱上这个男人开始,她的一切就围绕着他开始,考去他所在的城市,住到他家的对面,“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股力量,站起来,跟着你走。”只要他需要她,她就会跟他走……爱他成为她人生的目标,爱他成为他人生的精神支柱,当然,当这个长达20多年的精神支柱消失时,她的生命也将枯萎。另外,爱情方式,她爱他的方式是激情和性,13岁的她常常看到他带领这各种各样的女人回家亲昵。这成为了她的第一堂青春期启蒙课程。或许,从这一堂课开始,她就知道,爱一个人就应该是这样的方式,而没去想爱情的前提是先了解对方,了解自己是否真爱对方,了解双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她甚至完全不知道真正相互吸引的爱情应该的心灵上的碰撞。现实的人生,除了爱情,我们还有亲情,友情,事业,梦想等。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中认为,爱情由三要素: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性欲的部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在爱情中能够引起温暖的体验;承诺是指维持关系的决定的期许或担保。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类型。
影片中,男人对女人,有激情和亲密,却没有承诺,这是浪漫式的爱。注意,是爱,不是爱情。而女人对男人,是迷恋式的爱, 男人拥有很多厚皮的书,而自己几本薄薄的书都视若珍宝,男人成为了女孩的偶像,加之女孩从小失去父亲,缺少父爱以及和异性相处的经验。迷恋式的爱只有激情体验,认为对方有强烈的吸引力,对对方了解不多,也没有计划过将来,如初恋,一种受到本能牵引和导向的青涩爱情,少了成熟与稳重。
2.“爱上你,却忘了自己”——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
“爱上你,我却失去了我自己”。爱上你,我将一切以你为主,你的想法就是我的选择,你爱我,我欣喜若狂,你不爱我,我也会默默的、辛苦的继续爱着你,在这段爱中,我渐渐的失去了我自己,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梦想,自己生活。
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当你去搜索这个主题,你会发现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有了许多的研究。这并不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这里不是自我意识的缺失,或男性自我意识的缺失,而是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可见,这个问题常见于女性身上,这是一个女性共有的问题。 影片中女人,只要他需要,她就会跟他走,他遗忘了她,她就不再去烦他,默默的生下属于他们的孩子,一个人辛苦的抚养。当再次相遇,他再次被她吸引,她又会毫不犹豫的跟他走。
女性,一旦爱上一个人,很容易失去自我,这是无意识的。因为女人天性是母性,是充满爱的,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造就了奉献。而男人的天性是原始的雄性冲动,是对力量与强大的追求,这也是一种本能。婚后,女人会更顾家,男人会一心扑在事业上,这就是男人和女人来自火星和水星的差别。一段长久的,美好的感情,是相互了解,共同成长,而不是所谓的一厢情愿。一段感情中,在女性失去自我之时,注定这将会成为一段悲剧。
3.“愿在你心中我是最美好的”——长存的超我
“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也不愿变成你的一个累赘。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念,在这点上我愿意在你结交的所有的女人中成为独一无二的。”
恋爱的开始阶段,我们总是会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现给对方,约会前女孩会花两个小时的时间挑衣服化妆;男孩会预订浪漫而又有情调的餐厅;早晨上班,男孩买好早餐送女孩上班;过生日,女孩会用心织一条满是窟窿的围巾给男孩,男孩夸好看;男孩会省吃俭用给女孩买最喜欢的新款口红……片中女人为了在他心中成为独一无二的完美女人,就算怀孕了,也不打算告知对方,为了不成为累赘,肚子默默生下孩子,抚养孩子。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这无疑是发挥一个人的“超我”。“超我”,即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理想的部分,简单分为“理想”和“良心”。我希望在你眼中我是完美的,我也尽量表现的完美。
随着感情的发展,恋爱中的两人度过了热恋期,进入了平缓期。此时,我们的“本我”将更多的发挥作用。“本我”,人格结构中最早、最原始的部分,由快乐原则支配,由本能的力量构成,出于无意识水平中。进入到这一阶段,往往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夫老妻”、“左手拉右手”的阶段,此时,我们会看到女人和男人的约会越来越少,约会前的准备时间由2小时变成了5分钟,拿起包来说走就走;家里没做饭时,二人也就在路边摊将就一顿;男人会在女人面前扣鼻屎,女人也会在男人面前放屁;过生日,也不再是二人最重要的节日,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孩子的生日,父母的大寿等;当女人又想买最新的口红,男人也会说:你已经有很多口红了。一个人,不可能长期只有超我或本我做主导,自我总是在不断的协调着二者,感情中,亦是如此。
真挚的感情就是:今天我陪你吃炒菜,明天你陪我吃火锅,在你面前做自己,不完美,甚至粗俗不堪,咱们也不离不弃。
推荐影片2:《雏菊》
影片简介:国际刑警正宇正在执行追捕逃犯的任务,而他的心却被偶遇的画家慧瑛所捕获。谁料被他追捕的杀手朴义,与他爱上了同一个女人。纠缠在三人之间的命中注定的爱情,从此开始。
推荐理由:那年的秋天,阿姆斯特丹。弥散着火药味的灵魂,像秋日阳光般温暖的灵魂,这两个男人,在同一个女人身边出现了。原来远在天涯的爱总是近在咫尺,只是人们往往失去时才明白。
影片赏析:
我爱着,什么也不说,
只看你在对面微笑;
我爱着,只要我心里知觉,
不必知晓你心里对我的感情;
我珍惜我的秘密,
也珍惜淡淡的忧伤,
那不曾化作痛苦的忧伤;
我宣誓:
我爱着放弃你,
不怀抱任何希望,
但不是没有幸福 ;
只要能够怀念,
就足够幸福,
即使不再能够看到对面微笑的你......
缪塞的这首《雏菊》把感情中细腻的纠结与矛盾渲染纸上,峰回路转,娓娓道来。
电影《雏菊》里的他们如此幸福地相爱,开始却并不得知。好在这不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好在最后明白爱与被爱,但,自古深情总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
可是,醒悟得太晚的爱情,比起不懂,或者永远无法相见的爱情,更令人悲伤和着迷,有的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爱情,也许近在咫尺。用来怀念,足够幸福就好,也许并不用得到。
电影《雏菊》上映至今也十余年的光景。
片中一开始便出现了阿姆斯特丹清新唯美的风景,悠扬轻快的音乐萦绕耳边,女主惠瑛乌黑飘逸的长发,微瘦且高挑的身段,骑上自行车时向往自由的画面……至今久久难忘,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女主角惠瑛,这样的女子,清雅且梦幻,脱俗且自然,心驰神往。于是,女主登场,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女主惠瑛常常独自一人骑车,独自一人写生,连在爷爷的古董店里也常常是独自一人。又下雨了,女主又是一个人,女主说她不喜欢带伞,每次下雨,总要找避雨的地方,然后等待。
可能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反正弄湿了也没有人担心她自己。所以,她觉得有没有雨伞也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因为所有的事情都习惯了等待。
这样的女主何尝不是让人心疼的人呢,这样的女主若是从故事里存活于现实生活中,每天抱着自己的画板,跑来跑去。你想认真的靠近,但偏偏习惯独立的女主,却给你无意的距离感。
女主的内心期待着雨后更加灿烂的阳光,她的独白是想遇见如阳光明媚的一个人,那个人也许为她搭建了一座桥,直抵她的内心,所以一直等,一直等。
男一杀手朴义这时,出场的顺序是男一号杀手朴义,那个愿意为了她,为她搭建一座桥,想送她满山的雏菊,想告诉她你就是我的唯一。杀手意味着黑暗与隐藏,意味着保持距离,意味着很多爱只能隐藏在自己的心底。
他想救赎自己,他想摒除杀虐的本性,他想鼓足勇气和她走进和她说话,可是,保守秘密却是一个杀手的职业素养,因为想拥有感情的前提是他首先得活下去。所以,杀手也在等待。
也许是等待着和他相识的那一天,也许是等待着他不再当杀手的那一天,然后满怀自信的与她重逢。也许所有的秘密都是情非得已,也许所有的秘密都是因为身不由己。
爱上一个人的时候,自卑到谷底,在纠结中释放自己的情感,在卑微中默默地将你陪伴。等待花开,等待爱情,也成了杀手朴义的日常。你开心,我也陪你开心;你喝咖啡,我也陪你喝咖啡;你是画家,那我就默默地学习大师们的作品……害怕见到你时,你觉得我糟糕;害怕你见到我时,没有共通的话语;害怕和你在一起时,因为距离而自卑……也许只有深情的人,才明白这种等待与陪伴既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幸福,既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等待着自己的成长,等待着与你的不期而遇。
他们都在等待,他们都爱着对方,但,他们却不知道等待的彼此却近在咫尺。也许等待就会错过,也许等待就会失去,也许等待本是成全,也许等待是种错误,也许等待本就很美丽。
男二警察正佑,男二号国际刑警正佑的出现,也许是冥冥之中上天注定。如果他没有出现,女主恐怕还不知道男一才是主角,也许这个秘密永远都不会打开。正是男二的出现,也许成全了他们。
男二的出现激起了男一的醋意,男一会在男二的面前卖弄他所学习的关于美术绘画方面的知识,以此获得暂时性的胜利,内心不由得沾沾自喜,爱恋中一个小男生的心态跃然于画面。男一会担心男二是否对她不怀好意,是否,另有所图?所有的担心,都充满了爱意。直到男二正佑死之前与男一朴义的对话,杀手理智的认为,警察的身份才适合惠瑛。两个男人同时喜欢上了一个女人,两个男人不管结局如何,都用心去爱。
原来面对爱情的男女,不管身份如何,不管处境如何,不管结局如何,都想去拥有。故事里的男一号,男二号爱着女主,他们选择了同样的隐藏秘密,他们起初都想保护他们想保护的人。
原来所谓的职业只是“标签”,不管你是正义凛然的警察,还是冷血暴力的杀手,就算一正一邪,在渴望爱情的女子面前,对她都只是标签,她要的只是爱情。
女主身上的文艺女神范儿,传递给两位男士的信号似乎是一种有距离感的信号,以至于杀手在最后的表白中,告诉女主:我配不上你。
现实中,无所谓配不配,而是你敢不敢,信不信?或许像极了一种状态。一位女神级的人物,在有的男生看来她是高傲的,她是触摸不到的,她高不可攀,驾驭不了,所以,退缩。此时,在女主就认为对这样的男生自以为是,以为他帅气、高傲且不懈与她相处。后来得知,女生其实并不是大家所谓的女神级的人物,她只是平常心的状态出席一些场合。男生也不是所谓的高富帅,只是内敛害羞而羞于言表。有时,随心的去追随一些内心的情感,是极好的。但是,不大胆验证,怎么就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别人此刻对自己的看法呢?
“自我”也许是一种非常好的自我保护状态,不是不相信对方,而是想把所有的伤害降低,寻找一种舒适且轻松的安全感。
初恋,真好。懵懂,真好。简单的相信爱情,去等待。扎根于内心的善良与信仰去爱。
阿姆斯特丹的风景隽永清秀,古典乐的悠扬,让人回味的爱情故事……也许,到过此地的人都渴望着邂逅;也许,人生若只如初相见的故事才值得永久怀念。
爱情,本就是一场宿命。也许经历过生死才会懂得珍惜,也许经历过离别才懂得珍惜。有的事情本就无解,有的事情太长了,便失去了等待的勇气。明明知道无用,但却固执不肯放弃。可爱情本身就是奋不顾身,既然等待的是你,愿为你挡下所有的子弹,愿为你挡下所有的负担。女主,是勇敢的。能以死换来的爱情,如流星飞逝,短暂但会永远铭记。用生死去探索,获得内心想要的爱情,而女主,等待的是一个爱人,还是爱上的是爱情本身?
谁,又是你的雏菊呢?
谁,又让你等待?
【单元六:应对挫折篇】
影片推荐1:《幸福来敲门》
影片简介:1981年的旧金山,克里斯·加德纳是个聪明的医疗器械推销员,但在次经济萧条时期,他的日子很不好过。每天奔波于各家医院和诊所,但医生们对他的骨密度扫描仪根本不感兴趣,因为这台仪器要比X光扫描仪贵出两倍。他的妻子琳达无法继续忍受这样艰难的生活,撇下他和5岁的儿子克里斯托弗出走。而加德纳父子二人的背运还没有结束,他们因为缴不起房租而被房东扫地出门,有时甚至要在地铁的卫生间里过夜。克里斯决心转行为有机会获得高收入的证券经纪人,他的努力和智慧打动了证券公司的经理杰·特维斯图,他通过了初试。而在复试中,尽管出师不利,克里斯不得不穿着粉刷工的衣服来到面试现场,但只读过高中的他决心极大,最终,公司的几位合伙人还是觉得给他一个机会为好,于是,他成为20个实习生之一。此后的半年实习期加德纳父子的生活将更加艰难,因为实习期没有工资,而20个实习生中只有一个能留下来。他们暂时还得依靠那几台骨密度扫描仪过活。
推荐理由:在经历了那么多不堪与苦难之后,幸福终于来了。
影片赏析:
回过头来看这部影片,豆瓣评分9.0以及多数的好评是人们对经典的承认,在一波又一波卖力煽情的励志片浪潮中它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或许是因为它直击了当年社会失业问题的痛点,或许是因为史密斯父子俩少言却感人至深的朴实感情。可最不容忽视的却是它打动人心的“励志”本核。它或许是将“自我效能感”阐述得最清晰的一部电影了。
为什么这么说?
主角克里斯•加纳推销高科技治疗仪受阻,接近破产的时候,妻子不堪重负离开了他和儿子。他一时之间坠入了人生低谷,此时,仿佛全世界都在对他said no。
如何运用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去分析这部影片?
一、目标设置
四处碰壁的克里斯无意中发现了一个“人们脸上都写满了幸福”的地方, 从这时起,他便设下了目标。
自我效能感与目标设置高度,两者基本存在着正相关。高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个体长期坚持在某一个活动上,尤其是当这种活动需要克服困难、战胜阻碍时。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比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坚持努力的时间要长。豪车、高楼和光鲜的西服,让克里斯决定要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
二、先前的经验及实际成就
他第一次玩魔方,就已经将其还原得七七八八,在魔方刚刚出现的那个年代,大学教授30分钟完成还原,已经是当时的最快记录了。他读高中是班里的第一,参军也是班里的第一。
所有的这些构成了他自信的来源,这是形成自我效能感最有力的潜在因素,因为它可以为个体提供判断和构成自我效能感的行为信息。这种自我效能感能够为个体提供对自己能力的保证,在个体遇到失败和困难时,能够让其保持自信。所以克里斯说:I can ;我可以;我做得到。
三、个体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哪怕是所有人都不认同他,不相信他的行为,他的妻子生气的讥讽他白日做梦,面试的董事认为他的学历不过是乡下高中。
So what?
没有他人的激励并不影响克里斯的高自我效能感,他在面试时说的话使得boss对他的印象得以转好。
个体对于自身的生理和情感能力的评估会影响到其对自我效能的判断。这个因素的影响相比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大,如果个体处于一种负面的情绪,比如焦虑、害怕或紧张,会较大程度地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在面对多方面的否定时,克里斯没有自怨自艾陷入自闭,甚至在穿着邋遢时仍然能够保持高昂的情绪,这点正是他高自我效能感的保证。我不禁反问,如果处于窘境的是我自己,我该如何同克里斯一样保持如此良好的心态?“即便我现在不懂,却不代表以后我不懂”,成为了自我效能最好的阐释。
故事的结尾上司们的掌声肯定了克里斯一路走来的坚韧不拔。他担着沉重的压力,最终迎来了迟到的阳光。
最后,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There is no“Y”in happiness, It’s an“I”(没有鸡汤,就不知道如何成功吗?不要问为什么,问问你自己吧。)
推荐影片2:动画片《猫和老鼠》
影片简介:《猫和老鼠》描绘了一对水火不容的冤家:汤姆和杰瑞猫鼠之间的战争,片中的汤姆经常使用狡诈的诡计来对付杰瑞,而杰瑞则时常利用汤姆诡计中的漏洞逃脱他的迫害并给予报复。
影片赏析:
《猫和老鼠》可以说是我们儿时最经典的动画之一了,每一期Tom和Jerry都一直在斗智斗勇,两个小家伙都有自己的烦恼和挑战,不过从没有放弃的念头,就像打不死的“小强”。我们一起看看《猫和老鼠》给我们的启示吧。
01我们总是和身边最近,最亲密的人发生最多矛盾,有时还觉得理所应当。其实有再多的矛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候我们之间能不能提供情感依靠?对方需要帮助时我们能不能伸出援助之手?对方孤单时我们能不能陪伴左右?能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爱?能不能分享生命中重要的时刻?
02如果你机智又淡定,就不要担心自己的身材矮小。身体上的虚弱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恐惧,但你可以用头脑战胜最强大的敌人。Jerry并没有惊人的壮举,只是不断开动大脑,最后也总能取胜。如果感觉失败,羞耻,失落或者是脆弱,不要气馁,你的潜能其实很大。当变得强大成了你唯一的选择后,你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可以有多强大。
03自信很重要。只有你自己才会认为自己是失败者,没人能强加给你。Jerry每次都能获胜是因为每次获胜都充满着自信,不管失败过多少次,它都相信自己有办法应付各种困难。
04有时,你可能会把真正的朋友当敌人来对待。如果觉得对方有什么不妥,先不要急于愤怒,或许他们只是希望让你认识到自己的缺点,面对真正的困难时更能应付自如。爱的表达方式千万种,愤怒的方式只是其中一种。
05什么是幸福?一个小窝,足够的食物,一个挚友,足矣。
06有时我们并没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像Tom大多数使用的方法Jerry都有逃脱过。
07面对对手的勇气和自信,即使是一个小细节也会让你感到无比卑微。要脚踏实地,不要因为别人的个子小,外表不起眼就瞧不上对方。
08有时你会觉得自己是最聪明的,却不知道山外有山,“猫外有老鼠”。
09有些情况下,看起来傻到家的办法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10即使困难再多,也要随时准备迎接新的困难,每一件难事都是让你鹤立鸡群的考验。时刻准备着迎接困难,时刻准备着解决困难,会让你变得强大,更加有智慧。Tom每次觉得大功告成的时候,都是Jerry逆袭的节奏。
【单元七:珍爱生命篇】
推荐影片1:《遗愿清单》
影片简介:黑人汽车修理工卡特·钱伯斯热爱生活而且知识渊博。一场可怕的疾病让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搬入医院接受实验性治疗。亿万富翁爱德华·科尔是一家医疗机构的CEO,一贯秉承“一间病房两个床位,没有例外”经营理念的他在获悉自己身患重病之后也不得不与其他人一起共用一间病房。两个原本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分属于两个不同世界的陌生病友住到了一起。虽然身份地位悬殊,但两人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时日无多。卡特虽非大富大贵,但却拥有深爱他的妻子和家庭。而爱德华虽然富可敌国且时常都有美女相伴,但却缺乏家人的关爱。卡特在纸上记录下自己生命中尚未实现的愿望。无意中得悉情况的爱德华决定帮助卡特达成心愿。
推荐理由:电影里的主人公,并没有以悲伤来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而是以一种放飞自我,解脱的方式去度过最后的时光。这部电影既能让你感动到哭,也能让你开怀大笑,或许这部电影就是对现实的写照,对生命的解释吧。
影片赏析:
影片《遗愿清单》讲述了两位身患癌症的病人,机缘巧合之下同住一间病房,从互相看不顺眼,到相识结为好友,二人决定在余下的日子里,完成他们内心所想的“遗愿清单”的故事。一个是身家亿万的医疗机构CEO爱德华,一个是知识渊博的黑人汽车修理工卡特,两个在生活中完全没有交集的人住到一间病房,像是静态版的“公路电影”,因为人生就是一段旅程,相遇,相知,分离,变化,最终一个人上路。
这部片子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观看和感悟。
1.当下的力量
来看看这两位老头最后定的清单是什么吧: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笑到流眼泪、亲吻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亲眼目睹神迹、开一次野马跑车、跳伞、刺一个纹身……
当清单列出来以后,他们相互打趣自嘲并开始计划如何实施。前三项很让人感动,虽然不是什么很难做到的事情,却是需要用心才可以真正完成的。
卡特在大一的时候,他的哲学教授给他们布置了一项人生前景规划作业,他感觉当年“挣一百万”、“成为首位黑人总统”的规划是年少轻狂的想法,当他被医生宣判剩下日子不多而在病房想重填遗愿清单的时候,发现很多愿望已经来不及实现而遗憾地把清单扔在地上。老富翁爱德华在地上捡到这张清单,并跟卡特一起重新填写了它。当他们把自己剩下来的人生目标写下来并去实现的时候,忽然感觉轻松很多。
每个人都会死,如果能坦然接受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但就是因为对未来太多不确定性的恐惧,而让人陷入焦虑。如果人生是一个确定的过程且具有明确的目标,就会清楚每一个当下该干什么,而变得无所畏惧。
人如果活在过去容易抑郁,如果活在未来就会陷入焦虑。当清楚当下该做什么时,人不会盲目而感到轻松有活力。这让我想到高效TODO对于行动计划的管理,如果每天把列出的事情一项一项去完成,并且适当给自己留一些消闲的时间,当天会感觉比较充实且轻松,否则一天过去了发现有些比较重要的事情没做,会感到焦虑和紧张。
看看以下这些条目,就知道如何计划,每一个当下该干什么:很重要很紧急、很重要不紧急、不重要很紧急、不重要不紧急。
2.寻找真正的快乐是人生最大的清单
老卡特生活平平淡淡,但他有一个相亲相爱的温馨家庭,有一个爱他的老婆。爱德华虽然很有钱,却连唯一的女儿都跟他视同陌路。到底哪一个更成功呢?每个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
他们互相帮助对方完成了最好的遗愿,比如一向保守又生活比较朴素的卡特因为爱德华的帮助完成了环游世界之旅,做了一些比较刺激的事,如跳伞,赛车,跟酒吧女私会等,最重要的是他们一路上通过遇到的人事物对人生的探讨而让卡特找回自己当下真正想要的快乐是什么。
卡特为了帮助结过多次婚、亿万身家却没有亲情爱情的爱德华完成那个“亲吻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的遗愿,将爱德华引到他女儿的住处,结果被爱德华大骂一通,卡特在最后写给爱德华的遗书里是希望爱德华为他做一件事,请他去寻找生命中的快乐。最后爱德华知道,这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原来是他的至亲孙女。
人生很多事情是可以去完成的,比如获得金钱,拥有物质,旅行,赛车,跳伞等。唯有爱与被爱和真正的快乐,有时真的很难去做到,甚至用再多的钱也买不到。
但他们在互相支持下去完成了,这应当算是他们没有具体写下来的潜意识里最大的遗愿吧。
3.从婚姻家庭角度看
爱德华生性乐观,自由奔放,他的婚恋观是:我爱结婚也爱单身,唯一成功的是与事业的结合。从他后来断断续续跟卡特说起的关于几个老婆的只言片语,大概爱德华所说的单身即代表自由吧。
他是一个洒脱的人,想结婚就结婚,感觉不自由了就离婚,基本不会受这些东西羁绊。同时可以看到,平时大咧咧满口粗话加上脾气火爆,但他从不随便打扰别人的私事,每当卡特的家人来探望卡特他就躺着一动不动,卡特的妻子打电话追到法国责问并向他要回自己的老公,他丝毫没有反感,反而温和地劝说卡特回到美国去休养,而并不是像一个酒肉朋友般向卡特去抱怨他的妻子。从这里,可以看到爱德华的侠骨柔肠,他能从一无所有到亿万身家,跟这些特质不无相关吧。但对于自己的亲密关系,他始终不会处理,以至于结婚四次的他身患重病却无一人探视。
人有所失总有所得,关键是去追逐想要的东西时就尽情追逐,当放弃时就全然放下。
再来说说卡特夫妻,年轻时的卡特在大学毕业时是想去做一名大学教授,因为妻子意外怀孕,只好赶紧找了一份收入不错的机械师工作,一干就是45年。这算是卡特人生的一大憾事,为了养家糊口而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这可以去看到,卡特在离理想自我的路上越走越远,以至于后来跟妻子再也找不回当初的感觉。远离的自我会让人产生焦虑和烦躁,影响夫妻感情,卡特的妻子也受到他的影响,同时因为多年没有夫妻生活,所以总是带着情绪和指责地表达,哪怕面对重病的卡特也是抱怨满腹。
4.影片更深层的含义
卡特和爱德华离开美国去环游世界,他们以为这样可以找回快乐。确实,他们在游玩时就像孩子一般开心自在。但面对神迹而引发思考时,他们应该又会有很多感悟。
比如他们在狮身人面像前谈论埃及天堂神话的对话让人感触很深:“在你生命中是否有过快乐?”“你这一生,有没有给别人带去快乐?”
爱德华第一个勉强回答,答第二个却是道出了他跟女儿是如何从亲情走向陌路的前后经过,他甚至不后悔作为一个爱女儿的父亲为她所做的一切事情,如果重新来过,哪怕进不了天堂依然会这样做。他只是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去看这件事,而不知道如何从女儿的角度去看。
回美国的飞机上,他们表情凝重,肢体语言一点都不放松。这说明,他们本以为可以找回快乐结果却事与愿违。
最终卡特回家面对他的妻子,爱德华面对他的女儿和外孙女,并各自与家人的感情再次深深连接。这本来是他们两个最难面对的人和事,影片的大圆满意境应当在此很好地诠释了。
推荐影片2:《漫长的告别》
影片简介:为了庆祝父亲升平的70岁生日,许久未见的女儿们却被告知严厉的父亲患上老年痴呆,看着日渐失去记忆的升平,女儿们感到困惑,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但是某天,家人们了解到,升平心中有着大家都已忘却的爱的回忆。
推荐理由:该影片展现了心理异常的一种状态--阿尔兹海默症,通过镜头观众感受到的是些许感动、些许惆怅、些许温馨、些许盼望,也寄希望于观众能够观影后懂得珍惜自己,关爱家人。
影片简介:
日本的温情系电影总在探讨家庭里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的关系,可人们总是百看不厌,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家庭小事总能触及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无论是轻柔的配乐还是温馨的画面,偏能在某一时刻勾起人们心中的回忆。二是在看似千篇一律的主题下,日本电影总能从细节上挖掘,而每一处细节累积起来便呈现给观众一场不一样的观影体验。去年上映的《漫长的告别》是典型的日本温情系电影,聚焦了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人生的最后几年的光阴。
电影以两年为一个阶段,讲述了父亲在不断叠加的数个两年里,与妻女一起,伴随着遗忘度过人生最后的岁月。
一家四口,夫妻两人育有麻里和芙美两个女儿。麻里在美国定居生活,芙美在东京做着餐饮工作。父亲的阿尔兹海默症并未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却也给这个家庭增添了很多负担。如果把与遗忘的对抗称作一次战争,上战场的不只是父亲一人,而是一家四口。她们陪着他回到老家,寻找儿时的记忆,她们不厌其烦地介绍逐渐被遗忘的自己。虽然他们打得是一场终究失败的战争,可也却不遗余力。在这场战争中,若有人受伤,那么家人的陪伴便是不可替代的良药。父亲的无理取闹或是生活不能自理带给家人的负担和苦涩只有她们能懂,唯有互相陪伴,互相扶持,才能走完接下来的路。大多数人对遗忘常常是漫不经心甚至满不在乎,终究是因为那些遗忘并不明显,对生活也不能造成实质性的影响,那些值得回味的过去还依然能在记忆里被时常翻阅。而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遗忘却是毁灭性的,父母,妻儿逐渐成了陌生人,人生的重要时刻也成了模糊的碎片。
年纪尚小的小崇竟是理解外祖父的,记忆的远离带来的不只是生活上的不便,更是精神世界的孤独。与他如影随形的是一种无依感,不知自己身处何方,不知自己将要去哪,甚至不知自己是谁。特里普拉切特曾说:“阿尔兹海默症就像是在公园散步。只是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后,我的公园总是在变。”世界在他们的眼里逐渐褪色,每个亲人都是陌生人,每处故地都是他乡。
芙美和麻里都曾因为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对着父亲崩溃大哭,诉说自己对生活的无能为力。长女麻里与丈夫的感情一直不是很和睦,与正值青春期的儿子小崇也存在着隔阂。麻里移民美国,在美国待了很多年却依旧不懂英语。在异国他乡,家庭关系也不和谐的情况下,麻里的孤独可想而知。芙美虽身在东京,但事业的发展却不顺遂,想开一家餐饮店的梦想始终未能实现,与男友的感情也终是不了了之。面对父亲的疾病和工作,家庭的压力,姐妹二人似乎遗传了父亲乐观的天性,就像带着父亲与遗忘作斗争,芙美和麻里也无时无刻不在为未来作斗争,生活的打击从未停止,但她们也从未放弃。
祖父病危时,小崇在发给母亲的短信里说:只要他活着,就希望他活下去。听罢,病房里的芙美抹去眼泪,为父亲举办了最后一个生日会,这场病房里的生日会几乎成了一种象征,象征苦难日子里的美好,这美好不是凭空产生,而是人们虽噙着泪也能对未来怀揣着希望。
正是有了这种希望,麻里在说出真心话后终是与丈夫重归于好,芙美也收到了很久不联系的男友人的来信,似乎在暗示一段感情的开始。
正是有了这种希望,生活才终有一天能被拨开云雾,透出一丝光亮。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记忆的丧失,对于家人而言,也被称为漫长的告别。这场告别,是父亲与记忆中的过去告别,是父亲与妻女告别,到最后,便成了对自己告别。大多数人的告别只在临死之前,刹那的回溯,刹那的悔恨,刹那的满足。是死亡促使临死之人思考,一生的荣耀或羞耻,爱意或仇恨,得到或失去。而对于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来说,是遗忘促使他们回想,甚至到了后来,遗忘了遗忘。在这个漫长的遗忘的过程中,便有了父亲与妻子、女儿之间的情感巩固。
影片中有一个片段,父亲走失,母亲带着女儿们去找,终于在游乐园里寻到了父亲,后来,母亲讲出父亲跑到游乐场的缘由,是因为很多年前母亲带着芙美和麻里去游乐场玩,恰逢下雨,母女三人又没带伞,而父亲担心还在生病的芙美,便带着伞到游乐场,接妻女回家。如今,已忘却了自己姓名的父亲,仍循着仅存的记忆,带着三把雨伞,跌跌撞撞地向游乐场走去,那时,什么都忘记了,却也没忘记心中的挂念。在这个漫长的遗忘的过程中,也有了父亲与女儿、外孙之间智慧的承继。
芙美对人生茫然无措的时候,父亲的一句“YU”便使芙美舒畅了许多。与麻里视频时,麻里趴在桌子上睡着,小崇过来替母亲披上被子,抬起头看见视频中的外祖父正看着他,外祖父举起手向他致意,或许在感谢他照顾女儿,或许只是单纯地向小崇打招呼。无论如何,这简单的举手沟通起了祖孙两人的情感,似乎也在一瞬间让小崇成长了一些。
影片中有个细节,父亲读书时总爱用树叶当书签,芙美也是,所以这漫长的告别或许也是为了承继。就像片尾小崇捡起地上的绿叶,不只意味着一种习惯的传承,也代表着人生智慧的延续。
在日本电影里,儿女们常常能从与父母相处的时光里,找到对未来生活的启迪。记得宋丹丹说过:“人活到五十岁,还没有成为半个哲学家,那就白活了。”老人们活了一辈子,往往对人性和人生有了更多了解。经典的人物如日本导演是枝裕和镜头下的树木希林,树木希林常以母亲的形象出现在大荧幕,《比海更深》里那句“我想没有人爱一个人会比海更深。”或是《步履不停》里那句“如果没有人可以恨,我会感觉更难过。”都成了母亲在日常生活里留下的人生哲理。当父母亲故去,留给子女最宝贵的不是房子或存款,恰恰是平常最微不足道的字字句句,这是一个家族的承继,无关乎物质,只关乎心与心的交流。
片中的父亲是幸运的,起码他还有妻女的陪伴。可这世上又有多少伴侣去世或是无儿无女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呢,他们的生活又要如何保障?难道人生的最后光阴都要被捆绑在轮椅上,任由遗忘逐渐扩大人生中的空白,最后孤独终老?也许很不幸的是,的确有很多这样的老人在承受着这些苦难。可当我们没有能力从社会的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时,便应该从子女的角度去承担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工作和父母面前,多去选择关心父母。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片中的芙美或麻里,当父母亲凋落成枯叶,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化作承载他们的风。
影片并未聚焦在父亲的离世,也似乎不想从中赚取观众的眼泪,这一整部影片即是一场告别,既然已作了告别,那么哭泣便无意义,唯一要做的是生者面对生活。如此,则逝者这场漫长的告别,就有了结局。
【单元八:规划生涯篇】
影片推荐1:《穿普拉达的女王》
影片简介:一个刚从学校毕业想当记者的女孩子安迪在寻找工作无果的情况下进了一家顶级时装杂志天桥给总编当助手。从一名职场菜鸟到能够完美地完成工作。但最后通过与女魔头的交谈,发现自己得到了工作,却放弃了家人和朋友,并且为了工作上的进步要将别人狠狠打压下去之后毅然离开了杂志社并寻回了自己失落的幸福。
推荐理由:这是一个关于努力、迷失与找寻的故事,当现实比最初的梦想更为华丽时,你是否还能保持初心、选择最初的梦想?人生充满选择,不妨选择以自己热爱的方式过一生。安迪最终选择从头开始,这并不是回到原点,那些做过的努力、增长的阅历也在塑造着她成为更好的人,人生没有徒劳无功。
影片赏析:
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职场生存录,无论处在职场的哪个阶段,都可以从中找到共鸣。
一、职场菜鸟的升级打怪之路
电影讲述了梦想成为杂志编辑的女主角Andy毕业后进入时尚公司做女魔头米兰达的助理来曲线救国的故事,也是她一路找寻自我的故事。除了片中女主形象的时尚蜕变,我还更多看到了她思维上的变化。
当她穿着家里厚厚的毛衣和平底鞋上班的时候,她的朋友和同事们都对她的形象议论,觉得太不符合她的上班场景。而她说了一句:“她雇了我,她知道我什么样子。”这句话背后其实代表了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他们会觉得:我就是这样,你雇佣了我,就要接受我原本的样子。其实潜台词就是:我才不要为工作而作出改变呢。然而世界变化如此之快,公司业务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如果你觉得要保持原有的样子不改变,那么你如何跟得上公司、社会的成长?僵化的思维换不到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改变才是最大的不变。
当她拿着笔记本记录米兰达要挑选的衣服信息的时候,同事们都在认真严肃的对待,在两条蓝色腰带中做选择。而她噗嗤一声笑出来,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两根腰带都是蓝色的没啥区别。然后米兰达的那一段话简直是教科书般的回复,怼人不显山漏水,将颜色的生产过程从头到尾阐述了一遍。笃定而又认真的眼神真的是不怒而威。反问了她一句:“你觉得这些都跟你没关系?”这也是我们很多职场新人常见的一个状态: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把上司交代的手头的任务完成就行,根本不想再给自己多揽事。能推出去的事情就推出去,不会想到除了岗位职责之外,再多了解一些公司信息及行业前
当你觉得什么都跟你没关系的时候,最后当然可以都离开你。只有当你觉得这和自己有关系时,你才可能联结更多的人事物,也会为自己谋取更多的筹码。
后来当她因为订不到上司需要的机票而面临炒鱿鱼的时候,非常委屈,于是找到男同事哭诉。自己事情做对了得不到肯定,而事情做错了上司会很严厉凶残地对待她,没有半点人情味。其实这也是我们很多人的职场写照。我们渴望得到领导的认可和肯定,一旦被批评就会垂头丧气,一旦被鼓励就会士气高涨。说是成年人,其实也像是向父母讨要爱和关注的孩子。我们把认可和期许放在别人身上,会非常在意领导和他人的评价,而忘了其实自我的肯定和认可也很重要。
当然,当最后女主角受到上司和男同事的影响后,开始转变心态投入热情,工作状态有了很大变化。她在帮上司取到哈利波特的手稿时,充分调动了自己的人脉关系,并且细心地把领导未交待完整的事情提前做好,也是这次工作,让老板对她刮目相看,有了更多认可。她不再只是机械地做事,而是会揣摩领导的需求,提前站在老板的角度,为她考虑的更周全。也会在意外得知老板的位置可能被取代时,不顾一切地想要去告知老板,做好准备。如果把老板当成甲方、客户来看待的话就是:做超出预期的事情,充分利他。这样别人会越来越离不开你,因为你总能想到他的前面。
虽然最后女主角还是离开了这家时尚公司,去了之前就想去的杂志社。但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她找到了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东西。例如感情,她不想为了利益和机会而伤害同事、朋友。更重要的是,她坚定了自己对工作的看法,没有肤浅的工作,只有肤浅的态度。
与女主角相对的,还有剧中的第一助理。她的故事虽然是作为衬托女主角的,但其实我还挺欣赏她的。她非常热爱时尚行业,每天会化着厚重的妆容(虽然在我看来也有点丑萌丑萌的),踏着细细的高跟鞋火急火燎地出现在办公室。这个角色一开始有点令人讨厌,就是那种仗着资历对新员工呼来喝去的那种人。不过,她为了能和老板一起去巴黎时装周,为了能穿上许多漂亮的服装,拼命节食减肥,甚至减到胃出现问题。虽然不推崇像她这样伤害身体,但从侧面来说她很敬业。
结果在紧要关头,却因为感冒和一场车祸失去了梦寐以求的去时装周的机会。她很不甘心、很沮丧,但是也没有放弃,拄着拐杖依然出现在公司。哪怕领导已经对她有意见,嫌弃她,她依然像个稳稳的钉子一样在那个岗位上坚持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她是有史以来助理岗位做的最久的一个,除了性格上有点嚣张跋扈之外,职业上还是恪尽职守,而且无论老板怎么虐她,她都能稳稳地守下来。
她或许不是最聪明机灵的那一个,但在职业忠诚上,她做到了无懈可击。最后女主角的离开,也为她留下了机会,她很好地诠释了职场中剩者为王。
二、职场中层的困境也不少
影片中的男同事作为职场中的中坚力量,是大Boss米兰达的得力干将。每次的重大T台秀,都有他的身影,他非常懂米兰达的标准和要求,在这个时尚行业做了十几年,依然恪守着高水准。没有职场老油条的油腻感,幽默中带着一些智慧,是一个很有温度的角色。在女主角面临炒鱿鱼的危机,找到他来哭诉寻求帮助的时候,他温和又坚定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女主角的问题。
有一句话令我印象很深刻。“这不仅仅是一份杂志,更是许多人前进路上的一座灯塔。”我想,能说出这句话的人,一定是对自己的工作有着强大的使命感。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很重要。同样是建筑工人,有的人认为自己只是和泥巴砌墙的,而有的人觉得自己在建造房子,而也有人觉得自己在创造一个城市。站在不同的维度上思考,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工作具体做什么不重要,而在于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你赋予了工作什么样的意义,就决定了能收获什么样的果实。尽管男同事无论是业务能力还是情商、资历阅历都很足够,他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一切。在梦寐以求的开创自己品牌店的机会来临时,却因为外界的因素,被大Boss当成了棋子,牺牲了。Boss把原本要给到他的机会给了别人。在满怀喜悦中意外得知消息的那一刻,他的表现体面而又克制。虽然痛苦难过,但他接受现状。
当女主角问他:“你真的有把握吗?”他回答了一句:“不,我总往好处想。”这大概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的体现。对于无法改变和控制的事实,选择臣服和接受。并且不沉溺于悲伤中,能从黑暗和阴影中找到光明希望的一面。这真的是一种可贵的心态。这样的职场人士我相信不管去到哪里,都能有自己的一番天地。
三、Boss也有无能为力,完美不存在
整个影片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大Boss米兰达了,公司里所有人都对她闻风丧胆,她的专业、冷酷、高效率在业界赫赫有名。也是因为出色的业务能力,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在职场上,她拥有超高的水准,对过往出现的设计元素甚至倒背如流,每次都会要求设计师们拥有创造力。她站在行业的顶端,拥有制定规则的权利,所有的关乎专业上的决定只需要听她一人的即可。
尽管牛逼如此,依然有她无法控制的一面。她可以在职场中披荆斩棘,无所畏惧。但回到生活中,双胞胎女儿就是她的软肋。
尽管她在婚姻生活中,变得柔情示弱,努力想要维持家庭的完整,但她的第二任丈夫仍然要跟她离婚。她已经预料到了离婚后媒体会如何嘲讽她的冷酷、强势。外界如何看她,她一点也不在意。但她在意的是她的女儿们又要失去爸爸了。她为没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完整的家庭而内疚。难过之后,擦干眼泪,继续保持一丝不苟的精致形象出现在镜头面前,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在她的职位面临被替代的危机时,她提前得到了消息,牺牲掉了下属的利益,保住了自己的掌门人地位。
你可以说她为了利益,牺牲队友,太没有人情味。也可以说在工作和感情面前,她选择了工作。她想要这份杂志继续保持高水准,在自己的手上发扬光大,交给别人只会毁掉这份事业。她对工作的热爱超出一切,这是她的选择,她接受自己的选择带来的结果。
他们处于不同的职场阶层,每个职位都有着局限和可能性,有的时候我们会以为换个公司换个岗位会不会更好?其实,只有保持新的自己才会更好。没有完美的选择,只有适合的选择。
四、说好的职业人士的操守呢?
整部影片看下来,还有一个最大的BUG,就是大结局。也许是为了影视效果,最后女主角在做出内心的选择后,留下自己的老板一人在活动现场。自己毫不犹豫地把手机扔进喷泉里,不告而别,选择了新的工作。很多人会羡慕她的随性和潇洒,但如果回到现实生活中,我并不推崇这种做法。做个靠谱的职场人的标准之一是能站好最后一班岗,凡事有交代,一个人的口碑和信用无论在哪里都很重要。
这是一部看完之后能量满满的电影,我们要学习影片中体现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学习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学习适应环境,学习正视,学习规划,等等等等......但是给我更大触动的是安迪一步一步的选择,是她没有忘记内心所真正珍视的东西。她还记得自己的梦想,还保留着原有的善良,还会给予爱人最纯真的爱。安迪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昂首阔步的走向了真正的自己,也保住了她曾经珍视的所有。
影片推荐2:《实习生》
影片简介:70岁高龄的本·惠科特年轻时是个事业有成的商人,退休后不甘寂寞重返职场,以高龄实习生的身份加入了朱尔斯·奥斯汀创办的时尚购物网站。一开始,本·惠科特与公司的年轻人显得格格不入,但是性格随和的他很快 赢得了同事们的好感与信任。本·惠科特的老板朱尔斯·奥斯汀,年纪轻轻就背负了工作与家庭的重担,生活失去了平衡,连公司董事会也开始质疑她的工作能力。人生阅历丰富的本·惠科特帮助朱尔斯·奥斯汀重新认识自我,两人也从上下级发展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推荐理由:剧情细节有趣,节奏流畅,幽默风趣,画面温馨。
影片赏析:
《实习生》是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发行,由南希·迈耶斯执导,安妮·海瑟薇、罗伯特·德尼罗联袂主演的喜剧片。该片于2015年9月25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讲述了本·惠科特在退休之后重返职场,成为朱尔斯·奥斯汀创建的时尚网站的实习生的故事。
这部电影虽然叫“实习生”,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在讲一群我们所认为的年轻实习生是如何进入职场打拼的故事。所谓的“实习生”其实是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实施的“Senior Intern”项目,这个项目是要招聘几名年长(年龄超过65周岁)的实习生,目的应该是平衡一下公司中全是年轻人的状态。所以,电影的男主角所扮演的实习生实际上是已经70岁的老爷爷。
虽然不是所谓的职场小白升职记,但是电影中的确阐述了不少作为一个职场新人应该如何快速融入团队,以及充分表现自己的道理。
职场新人首要做的事就是跟团队成员融洽相处。在传统制造业打拼了40多年,已经70岁的老绅士本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了一家新潮的女性电商公司跨度之大可以想象,所以一开始他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甚至连Mac电脑都不会开机,老板朱尔斯一开始也觉得Senior Intern项目是个笑话,根本不是到要给本安排什么样的工作。
虽然一开始本也是完全不知道女性电商公司究竟是干什么,但是在职场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他深谙很多职场道理,所以即便他对公司业务不熟悉这也不妨碍他融入团队。他身边的同事比他要小了近50岁,但是他以诚待人,比如指导一名跟女友吵架的年轻同事应该如何赢回女友芳心,给一名被赶出家门的实习生提供住处,帮助一名木讷的工程师改变形象,协助工作压力大的老板助理妥善完成工作等等,很快他就成为了全公司的“红人”。
因为70岁的本有丰富的职场经验,所以他在帮助这些同事时游刃有余,而对于刚走入职场的新人可能还做不到,但是快速融入团队的道理并不难理解。大部分时候你并不需要像电影中的情节那样去给人答疑解惑,只需要表现出自己的真诚,而不是封闭自己,甚至觉得自己跟环境格格不入,相信很快就能融入团队。
职场新人要学会从小事做起。本虽然在退休前已经是VP的身份,但是在新公司只是一名实习生,过去的工作经验在新环境上派不上用场,加上他还没有搞清楚公司如何运作,也不知道上司对自己的期望,所以他就从非常小的事情做起。比如给女老板把衣服拿去干洗店清洗,清理办公室中间堆满了杂物的办公桌,给女老板每天当司机,买吃的,甚至送她的女儿去幼儿园等等。职场新人一般都不会被安排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你的经验还不够,能力还没有得到认可,不可能让你承担重要的项目,否则有比较大的风险,因此安排你做一些简单、基础、琐碎的事情其实很合理。但是有的人会眼高手低,会本能的觉得自己在打杂,从而认为自己没有被重视,感觉受了委屈,甚至开始抗拒。其实每个人如果真正工作到退休可能要工作至少30年,在刚入职场的初期做些小事也并非就是会耽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重要的是要从这些基础的事中展现自己的能力,并让上级发现。就以电影中的情节为例,办公室中间堆满杂物的办公桌一直没人清理,女老板每天经过都会唠叨几句,但是来来往往的员工没有一个人在意这件事,只有本起了一个大早把它彻底收拾干净。给女老板开车时总是非常准时,而且知道最便捷的路线,甚至稳得可以让老板在车中小憩,在等待的时刻还不忘给没有吃饭的老板买份汤。只是简单的把小事完成和把小事做到完美是不同的概念。
职场新人要善于抓住机会主动工作。如果只是闷头做事被动工作,仅仅满足于被分配的事情肯定是不会有什么机会被发现。事实上本在一开始被分配给女老板作为实习生时,女老板说是会通过Email给他安排工作,但是本一连几天不断检查邮箱也没有看到老板发来的邮件。所以他开始关注老板的行程,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老板的司机在工作时没有状态,甚至偷喝酒,出于对老板人身安全的关心,他让司机主动跟老板说明情况,后来他也正式成为老板的专车司机。其实前面提到的清理办公室中的垃圾堆也是抓住机会得到老板青睐的表现,这样的工作并非是上级指派,但是需要自己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对于自己有能力做好的事情就应该抓住机遇去做好它,任何团队都是会喜欢一个积极主动的人。善于抓住机会是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把自己被分配好的工作先做到最好,然后再看自己可以承担什么样的团队工作,或者帮上级解决头疼的问题,而不是自己手头上的工作都还没做好就去想着表现自己,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职场新人要不断学习。在知识快速更迭的今天,每天学习、终身学习已经是大势所趋,最快的方式就是在工作中学习,跟同事、同行学习。本已经70岁,女性电商网站对他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事物,身边的同事做的很多事情、用的物品、工作习惯、公司文化对于他也是全新的内容。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不会觉得自己年事已高,跟不上时代,而是努力学习使自己胜任岗位。本还学会将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延伸到新的岗位上,比如他以前是负责纸质电话本的销售,而女性电商卖女装本质上也是销售,他就主动去学习相关内容并分析数据,得出了公司将大量广告费投入在了增长有限的市场中的结论。因为这个举动,他再一次得到老板的赏识,开始协助老板的助理接触更为核心的业务。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不一定能直接运用到工作中,新的行业知识、需要掌握的工具、技能层出不穷,如果停止学习,就会永远是新人。即便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人,如果不再学习也会逐渐被淘汰。
职场新人要勇于解决问题。善于抓住机会是在自己有充分信心和能力的事情上主动出击,而勇于解决问题是敢于去挑战有一定难度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不一定是你自己主动要求承担的,而可能是上司给你安排的一个难题。上司通常不会故意为难一个新人,遇到这种情况就尽量不要退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女老板因为忙乱错发了一封邮件给自己的母亲,为了不让母亲下班后看到进而两人产生矛盾,她就安排本和另外三个人去想办法删掉邮件。本带领团队潜入老板母亲的家中,找到了笔记本删除了邮件,并且在警察追上时逃离了现场。这当然是电影中带喜剧性质的情节,但是寓意是要敢于帮助上级解决难题。迷之自信和胆小怕事都是两个极端,能够得到有一定难度的工作这是一种被信任,如果任何时候都选择逃避而不是寻找解决方法,那么这种被信任也会渐渐消失,长此以往也只能一直做很简单基础的工作。
职场新人要懂规矩。这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方面,职场不同于学校,每个企业有鲜明的文化、每个团队有独特的氛围、每个上级有自己的习惯,作为职场新人如果不去了解这些,那就很容易碰钉子。懂规矩并非是学世故,而是让自己在职场中更加得体。本就非常深谙职场中要懂规矩的道理,他刚入职时就问老板的助理跟老板谈话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得到的回答是要“眨眼睛”、“非常准时”、“言简意赅”等。他在跟老板谈话结束之后还主动问她要不要关上办公室的门,去接老板上班时知道按了门铃一声后就离开,而且特别关注老板的隐私,在公开场合维护老板的形象等等。有个情节很有意思,晚上办公室里已经没有了人,他的同事问他怎么还不走,他的回答是不能比老板先走。这样的思想在如今可能并不能被年轻一代的职场人接受,但是这是他从业40多年来的经验,在他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办公室规矩。也正是他懂得这些在我们看来是“潜规则”的规矩,让他在之前的职场经历中可以做到VP的位置,在新的陌生工作环境中又能在短时间内成为老板可信赖的好友。
总之,电影终归是电影,所有情节的设置、人物关系都是为了具备可观赏性、调动观众情绪,但是故事背后所反映的职场道理却值得我们去学习。